【护田和排闼的典故】“护田”与“排闼”这两个词,源自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常被用来形容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或对家国情怀的体现。在古诗文中,“护田”多指守护农田、维护农业生产;“排闼”则多用于描绘诗人或士人直入官府、表达心志的行为,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志与情感色彩。
以下是对“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的总结分析:
一、典故
| 典故名称 | 出处 | 含义 | 使用场景 | 文学意义 |
| 护田 | 《汉书·食货志》 | 指保护农田、维护农业生产的政策或行为 | 描述地方官员或政府对农业的关注 | 表现对民生的重视与治理智慧 |
| 排闼 | 《后汉书·王符传》 | 指士人直接进入官府,直言进谏或表达政见 | 多用于描写士人的刚正不阿 | 展现文人风骨与政治责任感 |
二、具体解释
1. 护田
“护田”最早见于《汉书·食货志》,其中提到“民以农桑为本,田畴为先”,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后世文人常用“护田”来比喻对土地的保护,也引申为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中曾写道:“护田官吏尽能贤,不使荒芜一寸田。”这体现了对基层官员维护农田、保障粮食安全的肯定。
2. 排闼
“排闼”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指推开大门而入,后来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表示士人敢于直面权贵、直言进谏的精神。如东汉时期的王符,虽未出仕,却常以书信形式批评时政,其精神被后人称为“排闼之志”。宋代文人苏轼也曾用“排闼”来形容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坚定态度。
三、总结
“护田”与“排闼”虽源于不同典故,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前者关注民生、注重实际;后者强调气节、勇于担当。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内核。
四、表格汇总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来源 | 《汉书·食货志》、《后汉书·王符传》 |
| 主要含义 | 护田:保护农田;排闼:直入官府、直言进谏 |
| 文学用途 | 表达对民生的关怀、士人的气节与责任感 |
| 现代启示 | 强调实干精神与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
通过了解“护田”与“排闼”的典故,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应用于现代生活与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