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类型,主要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该病多发于儿童、孕妇及月经期女性等群体,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
一、概述
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从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酶的合成。当铁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时,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病因与诱因
病因类别 | 具体原因 |
铁摄入不足 | 饮食不均衡、素食者、偏食、营养不良 |
铁吸收障碍 | 胃肠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感染 |
铁丢失过多 | 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外伤) |
生理需求增加 | 儿童生长发育期、孕妇、哺乳期妇女 |
三、临床表现
症状类别 | 具体表现 |
一般症状 | 疲乏无力、头晕、心悸、气短 |
皮肤黏膜 | 苍白、口唇、甲床色淡 |
特殊表现 | 异食癖(如吃土、纸张)、指甲扁平或凹陷(匙状甲) |
其他 | 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免疫力下降 |
四、诊断方法
1. 血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降低,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小于80 fL。
2. 血清铁检测:血清铁含量低于正常范围。
3. 铁蛋白测定:反映体内储存铁水平,降低提示铁缺乏。
4. 骨髓检查(必要时):可观察到红系增生,铁粒幼红细胞减少。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式 | 说明 |
补充铁剂 | 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严重者可静脉注射 |
改善饮食 | 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绿叶蔬菜) |
治疗原发病 | 如有慢性失血或胃肠疾病需积极治疗 |
定期监测 | 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 |
六、注意事项
- 铁剂应在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 避免与茶、咖啡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 治疗期间避免过量补铁,以防铁中毒。
- 孕妇和儿童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补铁。
总结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及时补充铁元素以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