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垆卖酒典故】“当垆卖酒”是一个源自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与他的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酒肆、当垆卖酒的轶事。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不拘世俗、追求爱情与自由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中表达爱情、才情与生活情趣的重要意象。
一、典故背景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 主要人物 | 司马相如、卓文君 |
| 时间 | 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 |
| 地点 | 成都 |
| 故事内容 |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因家贫无以为生,遂在成都开设酒肆,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负责煮酒,二人共同经营。 |
| 典故含义 | 表现了爱情的力量、文人的清高与生活的自立精神。 |
二、典故的演变与影响
“当垆卖酒”最初只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典故逐渐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1. 爱情象征:卓文君敢于冲破礼教束缚,与司马相如私奔,并甘愿与他一同劳动,成为后世文学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典范。
2. 文人风骨:司马相如虽为名士,却能放下身份,与妻子一起经营酒肆,体现出一种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精神。
3. 文学意象:后世文人常以“当垆卖酒”来比喻隐逸生活、夫妻恩爱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相关诗词与引用
| 作者 | 诗名 | 引用句 | 意义 |
| 李白 | 《长干行》 |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 表达少年时期的纯真爱情,与“当垆卖酒”的爱情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
| 白居易 | 《长恨歌》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虽未直接提到“当垆卖酒”,但同样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
| 王维 | 《送元二使安西》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借酒抒情,暗含对友情的珍视,与“当垆卖酒”的情感基调相近。 |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当垆卖酒”已不再只是一个历史典故,而更多地被用来象征:
- 自由恋爱:强调个人选择婚姻的权利;
- 夫妻同心:体现家庭中的平等与互助;
- 生活态度:倡导简朴、真实的生活方式。
总结
“当垆卖酒”不仅是古代文人爱情与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爱情、理想与生活态度的重要符号。它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成为文学与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