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讲述了郑国在面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时,郑文公派烛之武出使秦国,通过巧妙的言辞说服秦穆公撤军,从而化解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烛之武的智慧与口才,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文章背景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 时间 | 春秋时期(公元前630年) | 
| 背景 | 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 
| 主要人物 | 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文公 | 
二、主要情节
| 情节 | 内容 | 
| 郑国危机 |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处于危急之中 | 
| 烛之武出使 | 郑文公请烛之武前往秦国劝说秦穆公退兵 | 
| 劝说策略 | 烛之武以“利”“害”为切入点,分析秦、晋两国的利害关系 | 
| 秦穆公撤军 |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使其撤军,晋国也随后退兵 | 
| 结果 | 郑国得以保全,烛之武功不可没 | 
三、人物形象分析
| 人物 | 性格特点 | 表现 | 
| 烛之武 | 聪明机智、善于辞令 | 临危受命,舌战秦君,成功化解危机 | 
| 秦穆公 | 有政治远见 | 听从劝说,撤军回国,避免陷入不利局面 | 
| 郑文公 | 善于用人 | 在危难之际启用老臣,体现其识人之明 | 
四、语言特色
- 逻辑严密:烛之武的劝说层层递进,先讲利,再讲害,最后讲未来可能的威胁。
- 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增强说服力。
- 语言简练:文言文简洁有力,表达清晰。
五、主题思想
《烛之武退秦师》通过一个外交事件,揭示了以下几点:
1. 智慧胜于武力:在战争与外交中,智慧往往比武力更有效。
2. 国家利益至上:各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利益是决定行动的关键。
3. 个人才能的重要性:烛之武虽年迈,但依然能发挥关键作用,体现了人才的价值。
六、重点文言词句
| 文言词句 | 释义 |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 
|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现在情况紧急才来找你,这是我的过错 |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我冒昧地用这件事来麻烦您 |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跨越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削弱秦国来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一下 | 
七、学习要点
1.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理解文章结构及劝说逻辑。
3. 分析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
4. 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外交策略。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外交的智慧,还能从中汲取应对危机、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这篇文章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更是历史与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