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一、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了郑国在面临秦、晋两国联合进攻时,郑文公派遣老臣烛之武前往秦国,凭借其机智与雄辩,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从而保全了郑国的故事。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烛之武的智慧与胆识,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从原文、翻译、赏析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历史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艺术。
二、原文、翻译与赏析对照表
| 内容类别 | 内容 | 
| 原文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 翻译 | (烛之武)在夜里被绳子吊下城墙,去见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跨越别国(晋国)来统治远方的郑国,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晋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减弱了。” | 
| 赏析 | 烛之武面对强敌,不卑不亢,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他首先承认郑国将亡,再指出灭郑对秦无益,反而会增强晋国的力量,从而让秦穆公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这种策略性语言,体现了古代外交家的智慧。同时,文章结构紧凑,言简意赅,是《左传》中典型的叙事风格。 | 
| 原文 |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翻译 |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邑,又想扩张西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又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 
| 赏析 | 这段话进一步指出晋国的野心,暗示秦、晋之间并非真正的盟友。烛之武抓住秦穆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强调秦晋联盟可能带来的风险,促使秦穆公重新考虑合作的合理性。这充分展示了烛之武的洞察力和辩论技巧。 | 
| 原文 |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 翻译 | 秦穆公高兴,与郑国结盟,并派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然后撤军回国。 | 
| 赏析 | 结尾简洁有力,说明烛之武的劝说成功。秦穆公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判断力,也反映出当时诸侯国间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一结局既符合历史事实,也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和现实意义。 | 
三、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散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外交智慧。烛之武虽年迈,却临危受命,以理服人,最终化解危机,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责任感与智慧。文章语言精炼,结构严谨,思想深刻,是学习古文、了解历史的重要篇章。
如需进一步扩展分析,可结合《左传》的写作背景、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等进行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