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什么意思】“蹒跚”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这个词多用于形容年老体弱者、孩童或受伤者的步态,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怜惜、幽默或形象化的表达。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蹒跚 |
拼音 | pán shān |
注音 | ㄆㄢˊ ㄕㄢ |
含义 | 形容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描写老人、孩子或动物的步态 |
情感色彩 | 带有怜惜、诙谐或形象化意味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蹒跚”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见于诗词和散文中,用来描绘人物行动的缓慢或不稳定。例如:
- 《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虽未直接出现“蹒跚”,但类似描写动物行走姿态的句子在古文中屡见不鲜。
- 唐代诗人杜甫曾用“蹒跚”来形容老者的步态,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虽未直接使用“蹒跚”,但其情感基调相近。
随着语言的发展,“蹒跚”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词汇,尤其在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频繁出现。
三、常见搭配与例句
搭配/例句 | 解释 |
老人蹒跚地走着 | 描述老年人走路缓慢、不稳的状态 |
小孩蹒跚学步 | 形容幼儿刚开始学习走路时的不稳姿态 |
动物蹒跚前行 | 用于描写动物因受伤或疲惫而走路不稳 |
他蹒跚地走进房间 | 表达一种迟缓、无力的行动状态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摇晃、踉跄、歪斜、蹒跚 |
反义词 | 稳健、稳健、挺拔、矫健 |
五、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 适用场合:文学描写、口语表达、影视台词等。
- 注意点:避免用于正式书面语中,除非是特定风格的文学作品;不宜用于形容健康成年人的正常走路状态。
总结
“蹒跚”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词语,常用于描写行走不稳的状态,尤其是对老人、孩子或动物的描写。它不仅具有语言上的美感,还能传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以确保表达准确、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