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症有效方剂著作是】胆道蛔虫症是一种由蛔虫侵入胆道系统引起的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相关的有效方剂。本文将对胆道蛔虫症的有效方剂及其相关著作进行总结。
一、概述
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引发胆道感染或胆囊炎。中医认为其病因为“虫扰胆道”,多因饮食不洁、脾胃虚弱、虫毒内生所致。古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多种有效的方剂用于治疗此病。
二、胆道蛔虫症有效方剂及著作汇总表
| 方剂名称 | 出处著作 | 主要成分 | 功效说明 |
| 乌梅汤 | 《伤寒论》 |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等 | 温中散寒,驱虫止痛 |
| 驱蛔汤 | 《幼科发挥》 | 使君子、槟榔、苦楝皮、雷丸等 | 驱除蛔虫,缓解胆道痉挛 |
| 胆道驱虫汤 | 《中医内科学》 | 槟榔、南瓜子、乌梅、大黄等 | 清热解毒,驱虫通便 |
| 胆蛔汤 | 《中华本草》 | 乌梅、川楝子、槟榔、黄连等 | 疏肝理气,驱虫止痛 |
| 驱虫保胆汤 | 《现代中医临床》 | 使君子、槟榔、乌梅、柴胡等 | 驱虫护胆,调和肝胆气机 |
三、总结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针对胆道蛔虫症的治疗,中医注重驱虫与调和肝胆功能相结合。不同著作中记载的方剂虽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一致:以驱虫为主,辅以清热、理气、止痛等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施治,不可一概而论。同时,现代医学也常结合中药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方剂的具体用法或配伍原则,可参考相关中医典籍或咨询专业中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