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从何而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说: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灭亡秦国。它不仅表达了楚人对秦国暴政的强烈反抗意志,也象征着楚地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句话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下面我们通过加表格的形式,来全面解析这一典故的来源与含义。
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讲述的是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反秦起义初期的一段话。当时秦朝暴政严重,民不聊生,楚地人民对秦的仇恨日益加深。项梁认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只要他们有决心,也能推翻秦国。
这句话不仅是对楚地人民反抗精神的肯定,也反映了当时民间普遍存在的“楚虽小,其志大”的信念。后来,随着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等人的崛起,楚地成为反秦主力,最终秦朝被推翻,印证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
这句话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一个地区或群体虽然看似弱小,但一旦团结起来,便能成就大事。
二、典故来源与分析表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原文出处 |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实际原文为“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 出处作者 | 司马迁 |
| 背景时间 | 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左右) |
| 主要人物 | 项梁、项羽、陈胜、吴广等 |
| 意义解释 | 表达楚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象征弱小者也能成就大事 |
| 后世影响 | 成为激励人心的名言,常用于强调民族气节与反抗精神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影视、演讲中,表达不屈不挠、以弱胜强的精神 |
三、结语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仅仅是一句历史名言,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代楚地人民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也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抗争精神。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这句话都提醒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团结的力量,再微小的个体也能掀起改变世界的风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