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原文介绍】“百尺竿头”是一个源自佛教禅宗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在已有的成就上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这个成语出自《景德传灯录》中的一则禅宗公案,讲述的是禅师对弟子的教诲与鼓励。
在古代禅宗修行中,“百尺竿头”象征着修行者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但若想更进一步,还需再加一把劲,突破自我,达到“更进一步”的境界。因此,这一成语不仅表达了对进步的肯定,也强调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原文出处及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百尺竿头 |
| 出处 | 《景德传灯录》 |
| 源自 | 禅宗公案 |
| 含义 | 比喻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 |
| 引申义 | 鼓励人们不满足于现状,持续精进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勉励他人或自我激励 |
原文片段(节选)
《景德传灯录》中记载:
> “道一(即马祖道一)问石头希迁:‘汝在此作什么?’
> 石头曰:‘磨砖作镜。’
> 道一曰:‘磨砖岂能成镜?’
> 石头曰:‘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 道一曰:‘如何是佛法大意?’
> 石头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段对话虽未直接使用“百尺竿头”四字,但其思想内涵与该成语相契合,强调修行不应停留在表面功夫,而应深入内心,追求顿悟。
总结
“百尺竿头”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持续进步的呼唤。它提醒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不应止步不前,而应勇于挑战自我,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一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适用于学习、工作、人生等多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