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白话散文古诗】一、
《丞相祠堂何处寻》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是一首怀古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中通过对诸葛亮祠堂的描写,表达了对这位历史名将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局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共鸣。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该诗的背景、结构、意象与情感,以下通过表格形式进行简要分析。
二、表格分析
项目 | 内容说明 |
原诗题目 |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为其中一句) |
作者 |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
创作背景 | 唐代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期间所作,借古抒怀,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与对国家的忧虑。 |
诗句原文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诗体 | 七言律诗 |
主要意象 | 祠堂、柏树、碧草、黄鹂、三顾茅庐、出师未捷等 |
情感主旨 | 对诸葛亮的敬仰、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
艺术特色 | 用典自然、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
三、白话散文解读
“丞相祠堂何处寻?”这是诗人杜甫在成都游历时发出的疑问。他想知道,那座纪念诸葛亮的祠堂究竟在哪里?沿着锦官城外的柏树林走去,眼前一片苍翠,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
台阶上的青草依旧绿意盎然,春天的景色依然美丽,但人却已不在。树影之间,黄鹂鸟的叫声清脆悦耳,可这声音却显得格外寂寞。诸葛亮曾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为天下大计奔波劳碌;他辅佐两朝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最终未能完成北伐大业,便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这样的结局,让无数英雄为之落泪。杜甫在这首诗中,不仅是写诸葛亮,更是写自己,写那个时代,写一个有志之士的无奈与悲壮。
四、结语
《丞相祠堂何处寻》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怀的诗篇。它让我们看到杜甫对历史人物的深情厚谊,也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如需进一步解析某一句或探讨其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