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汉语大词典是什么】“党同伐异”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党同伐异,树私门。”意思是指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立场,而联合志同道合的人,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攻击或排斥的行为。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党同伐异”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总结。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党同伐异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党同伐异,树私门。” |
| 拼音 | dǎng tóng fá yì |
| 注音 | 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ˊ ㄧˋ |
| 释义 | 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指团体内部互相勾结,排挤不同意见者。 |
| 近义词 | 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排斥异己 |
| 反义词 | 公正无私、兼容并包、求同存异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某种不公正的组织行为或社会现象 |
二、《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根据《汉语大词典》,“党同伐异”一词被收录为一个固定成语,其解释如下:
> 党同伐异: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多用于批评某种不正当的政治或社会行为。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官场或士人集团内部的争斗,强调的是权力斗争与派系对立的现象。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在当代社会,“党同伐异”一词被广泛用于描述一些组织或群体中出现的排他性行为。例如:
- 在企业中,部门之间因利益冲突而互相倾轧;
- 在学术界,某些学派为了维护自身地位而打压其他观点;
- 在政治领域,政党之间因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攻击。
这些现象都可被视为“党同伐异”的体现。
四、总结
“党同伐异”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派系斗争,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排他性行为。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反思现实中的一些不公正现象。
如需进一步探讨“党同伐异”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