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汉语大词典】在汉语语言文化中,成语和俗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社会内涵。“党同伐异”是一个具有深刻政治和社会意义的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党同伐异,自古有之。”它不仅是一个常见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心理的语言符号。本文将从“党同伐异”的含义、出处、用法及引申义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提供一份清晰的文字加表格形式的解析。
一、
“党同伐异”字面意思是“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些群体或个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联合志同道合的人,同时对持不同意见或立场的人进行打压或排斥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政治、学术、宗教乃至日常生活中都较为常见。
在《汉语大词典》中,“党同伐异”被解释为“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强调的是人为地划分阵营,以自我为中心,排斥不同观点的行为。其背后反映出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和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这一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批评那些缺乏包容性、偏激固执的人或组织,也常用来指代某种非理性的集体行为。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党同伐异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党同伐异,自古有之。” |
| 含义 | 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指人或团体为了自身利益,联合同类,排斥异见者。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带有排他性、非理性行为的群体或个人。 |
| 引申义 | 反映社会中的派系斗争、思想固化、缺乏包容等现象。 |
| 《汉语大词典》释义 | “结党营私,排挤异己。”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政治、学术、网络讨论等领域,批评不讲道理、排斥异见的行为。 |
| 负面评价 | 表达对狭隘思维、不公行为的不满,强调开放与包容的重要性。 |
三、结语
“党同伐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应保持开放心态,避免陷入排他性的思维陷阱。在现代社会中,倡导多元、包容、理性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通过理解并反思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