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颤心惊的解释】“胆颤心惊”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害怕、紧张或恐惧的情绪状态。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遇到危险、意外或令人不安的事情时的心理反应。它不仅强调了身体上的反应(如胆子发抖),也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胆颤心惊 |
| 拼音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 出处 | 不见于古代典籍,为现代常用成语 |
| 含义 | 形容极度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 |
| 使用场景 | 描述突发事件、危险情境下的心理反应 |
| 近义词 | 心惊肉跳、惊慌失措、胆战心惊 |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从容不迫 |
二、详细解释
“胆颤心惊”中的“胆”指的是人的胆量,“颤”是颤抖的意思;“心惊”则是指心中惊恐。合起来就是形容人在面对某种可怕或令人不安的情况时,不仅胆子发抖,连心脏都感到震惊和不安。
这个成语多用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尤其在描写人物情绪时非常贴切。例如:
- 在一次车祸现场,人们看到惨状后都胆颤心惊。
- 他听到那个消息后,立刻胆颤心惊,不知所措。
虽然“胆颤心惊”不是出自古籍,但它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成为表达强烈恐惧感的典型表达方式。
三、使用建议
1. 适用场合:适用于描述紧张、恐惧、惊吓等情绪。
2. 避免误用:不要用于形容轻微的担忧或普通的情绪波动。
3. 搭配词语:可与“吓得”、“感到”、“浑身发冷”等搭配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四、结语
“胆颤心惊”是一个形象生动、情感强烈的成语,能够准确传达人在极端情绪下的心理状态。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