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称大学为】在中国,“大学”一词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概念则是随着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而逐渐形成的。本文将通过总结与表格的形式,梳理“大学”这一名称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
一、
“大学”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但当时的“大学”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直到近代,随着西方教育体系的传入,“大学”才逐渐被用来指代具有完整学科体系和研究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如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于1898年创立,标志着“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正式出现。此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和民国政府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一词逐渐普及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标准称呼。
二、时间表对比
| 时间 | 名称/称谓 | 含义说明 |
| 先秦至汉代 | 大学 | 指《礼记·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治国之道,非实际教育机构。 |
| 宋代 | 太学、国子监 | 古代官方最高学府,相当于现代的国立大学,但功能与现代大学不同。 |
| 明清时期 | 书院、国子监 | 书院是民间教育机构,国子监是官办教育机构,均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
| 1898年 | 京师大学堂 |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由光绪帝批准设立,是“大学”一词首次用于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开端。 |
| 1912年 | 北京大学 | 京师大学堂改名,标志着“大学”作为现代高校名称的正式确立。 |
| 1949年后 | 大学 | “大学”成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机构的统一称呼,沿用至今。 |
三、结语
“大学”一词从古代哲学概念演变为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名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智慧,也象征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如今,“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才、推动科研、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