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心安理得是什么意思】“心安理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做事情后内心感到坦然、没有愧疚或不安。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道德上的自洽。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心安 | 内心安宁,没有愧疚 |
| 理得 | 道理上说得通,行为合乎情理 |
整体含义:指一个人做了某事之后,内心感到安稳,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合理且无愧于心的。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虽然不是直接引用“心安理得”,但其精神内涵一致。
- 用法:多用于描述人在面对自己行为时的内心状态,常用于褒义语境中。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成语 |
| 近义词 | 问心无愧、无愧于心、安然自得 |
| 反义词 | 心惊胆战、内疚不安、忐忑不安 |
四、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句 |
| 工作认真负责 | 他每天按时完成任务,心安理得地领取工资。 |
| 做好事不留名 | 老张默默帮助邻居,从不炫耀,心中始终心安理得。 |
| 行为符合道德 | 她坚持正义,虽有压力,却始终心安理得。 |
五、总结
“心安理得”强调的是一个人在行为之后所感受到的内心平静与道德满足感。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安理得”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选择。
文章小结:
“心安理得”是一个表达内心安宁、行为合理的成语,常见于描述人因自身行为无愧于心而感到坦然的状态。通过理解其含义、出处、用法及近反义词,可以更准确地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这一成语,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