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若春和景明景出处】“至若春和景明”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句话描绘的是春天阳光明媚、景色宜人的情景,是全文中对自然美景的生动描写之一。在整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以下是对“至若春和景明”及其出处的总结:
一、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于庆历六年(1046年)所作,借为重修岳阳楼所写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至若春和景明”出现在文中描写洞庭湖四季景色的部分,具体原文如下: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这段文字描绘了春天阳光和煦、湖面平静、水天一色、飞鸟游鱼、花草繁茂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二、出处及背景
| 项目 | 内容 |
| 文章名称 | 《岳阳楼记》 |
| 作者 | 范仲淹 |
| 创作时间 |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 |
| 出处段落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 意境 | 春天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色宜人 |
| 作用 | 表达自然之美,引出下文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
三、意义与影响
“至若春和景明”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宁静、美好、和谐。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一句也被广泛引用,成为描写春日美景的经典语句,常用于诗词、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岳阳楼记》的全文或范仲淹的生平,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