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取予求什么意思?】“予取予求”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其民人不欲,而吾强之,是自取怨也。夫子曰:‘予取予求,不汝疵瑕。’”原意是指对方随意索取、要求,自己则一味地给予、满足,后来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他人无原则地迁就、纵容,甚至任人摆布。
在现代语境中,“予取予求”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缺乏主见、过于顺从他人的人,或指某些人对他人过度容忍,导致被利用或失去自我。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予取予求 |
拼音 | yǔ qǔ yǔ qiú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释义 | 原指随意索取和要求,后多指一味顺从、无原则地满足他人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缺乏主见或过度妥协 |
情感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一味迁就、百依百顺、委曲求全 |
反义词 | 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有所不为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含义 |
工作场合 | “他总是予取予求,结果被同事利用。” | 表示某人没有主见,容易被别人利用 |
家庭关系 | “父母对孩子予取予求,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 批评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 |
人际关系 | “她对朋友予取予求,最终失去了自我。” | 描述一个人因过度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 |
三、注意事项
- 避免滥用:该成语带有明显的负面评价,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恰当。
- 注意语气: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应谨慎使用,以免引起误解。
- 理解语境:不同语境下,“予取予求”的含义可能略有不同,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四、总结
“予取予求”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成语,强调的是对他人无原则的迁就与妥协。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一定的立场和底线,避免因过度顺从而失去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想法,才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