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韦编三绝指的是谁】“韦编三绝”是一个出自《史记》的成语,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勤奋学习的典范。
一、成语释义
“韦编三绝”字面意思是:“韦编”指古代用牛皮绳串起来的竹简,“三绝”表示多次断开。这个成语原意是说孔子读《易经》次数太多,导致牛皮绳都断了三次,后来用来形容读书非常勤奋、反复研读。
二、成语来源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易经》,他为《易经》作注解,把《彖辞》、《系辞》等部分整理出来。在阅读《易经》时,他反复研读,以至于串起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
三、成语所指人物
成语“韦编三绝”指的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与“礼”,主张以德治国,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四、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名称 | 韦编三绝 |
| 出处 | 《史记·孔子世家》 |
| 字面意思 | 韦编:用牛皮绳串起的竹简;三绝:多次断开 |
| 引申含义 | 形容读书勤奋、反复研读 |
| 所指人物 | 孔子 |
| 历史背景 | 孔子晚年研读《易经》,因读得太多,牛皮绳断了三次 |
| 文化意义 | 象征刻苦学习、追求真理的精神 |
五、结语
“韦编三绝”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学问的尊重。孔子作为这一精神的代表人物,其勤奋好学的态度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