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与道德的重要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政权遵循正义、仁德之道,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违背天理、失去民心,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适用于国家治理、企业管理乃至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对该句的总结与分析:
一、
1. 核心含义
“得道”指的是符合天理、顺应民心的行为,“多助”指获得广泛支持;“失道”则相反,意味着背离正道,导致“寡助”,即无人支持。
2. 历史背景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心向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取得成功。
3. 现实应用
- 国家层面:执政者若施行仁政、关注民生,将获得人民拥护;反之,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 企业层面:管理者若注重公平、尊重员工,会增强团队凝聚力;若只追求利益而忽视道德,将难以长久发展。
- 个人层面:为人处世若讲诚信、守道义,会赢得他人信任与支持;若背信弃义,则易遭孤立。
4. 哲学思想
强调“仁政”与“民本”思想,主张以道德为根基的政治理念,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对比分析表
| 项目 |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
| 含义 | 遵循正道、合乎民心 | 背离正道、失去民心 |
| 行为表现 | 仁政、公正、诚信 | 暴政、偏私、失信 |
| 结果 | 获得广泛支持 | 孤立无援,难以为继 |
| 历史案例 | 周文王、唐太宗等明君 | 秦二世、隋炀帝等暴君 |
| 现代应用 | 企业重视社会责任、领导力强 | 企业忽视员工权益、缺乏道德底线 |
三、结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更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无论是在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个人成长中,唯有坚持正道、尊重人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支持与成功。这一思想跨越千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