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冬日登泰山的经历,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以下是对《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的总结,并附上表格形式的对照。
一、文章
《登泰山记》是一篇记游散文,记录了作者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冬日与友人一同攀登泰山的经历。文章从出发前的准备说起,描述了登山途中遇到的困难与美景,以及登顶后所见的壮观景象。文中不仅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写,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如提到“石刻”、“古庙”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深度。
文章语言简练,结构清晰,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
|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山麓登。 | 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知府朱孝纯的儿子朱子颍从山脚开始攀登。 |
|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越过中间的山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青色的山峰覆盖着白雪,明亮的光芒照耀着南方的天空。 |
| 峻极于天,山多石,少土。 | 山势高耸入云,山上多是石头,少有泥土。 |
| 石灰岩多,而土多为红壤。 | 石灰岩较多,土壤多为红色的黏土。 |
| 气象万千,不可名状。 | 景象变化万千,无法用言语形容。 |
|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远望傍晚的阳光照耀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如同画卷一般,而半山间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 |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 亭子东面从脚下都是云雾弥漫,隐约看见云中有几十个白色的物体像骰子一样矗立着,那是山。 |
|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五更时分,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 |
|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 亭子西边有泰山神庙,还有碧霞元君庙。 |
|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 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边。 |
| 余始至,日观亭尚可。 | 我刚开始到的时候,日观亭还可以看清楚。 |
| 顷之,云气渐起,四山俱黑,若隐若现。 | 不久,云气渐渐升起,四周的山都变得模糊不清,若隐若现。 |
| 日出前,光初生,天地浑然一体。 | 日出之前,光线刚刚出现,天地仿佛融为一体。 |
| 光射于山,山如金;光射于云,云如银。 | 光线照射在山上,山像金色的;照射在云上,云像银色的。 |
| 余既不至,而子颍亦不至,乃独留。 | 我没有等到,子颍也没有等到,于是独自留下。 |
三、结语
《登泰山记》虽篇幅不长,但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泰山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敬仰。同时,文中也蕴含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与思考,使文章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过本文的阅读与理解,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泰山的壮美,也能体会到古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