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垆卖酒典故是什么】“当垆卖酒”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女子在酒肆中卖酒的情景,也常被用来比喻女子从事与酒相关的职业。这个典故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与汉代才女卓文君有关。
一、典故来源
“当垆卖酒”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原本是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因才华横溢而闻名。他与当地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后来生活贫困,于是两人开了一家酒肆,卓文君亲自在柜台(即“垆”)上卖酒,司马相如则在后厨帮忙。
这段经历成为后世文人吟咏的对象,也逐渐演变为一个象征爱情、自由与坚韧的典故。
二、典故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 主要人物 | 司马相如、卓文君 |
| 含义 | 表示女子在酒肆中卖酒,也可引申为夫妻共同经营事业或追求理想 |
| 文化意义 | 象征爱情、自由、勇气与独立精神 |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形容女性自立自强的形象 |
三、延伸理解
“当垆卖酒”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体现了古代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变化,尤其是在婚姻和经济上的自主性。卓文君敢于放弃富贵生活,选择与心爱之人共度艰难,这种行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反叛意味,也反映了汉代社会对个人情感和意志的一定尊重。
此外,“当垆卖酒”也成为后世文人笔下的常见意象,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词人辛弃疾等,都在作品中引用过这一典故,表达对自由爱情和人生理想的向往。
四、总结
“当垆卖酒”源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象征着爱情、自由与独立。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这一成语多用于文学创作中,用来描绘女性坚强、独立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与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