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词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大放厥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说话毫无顾忌、言辞激烈甚至带有攻击性。这个成语虽常被用来批评他人,但其背后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一、成语故事
“大放厥词”最早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昔者,吾闻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今子欲以子之言,而毁吾之德,是谓大放厥词。”这里的“厥词”指的是“恶言”,“大放厥词”即指说出极端、无礼的话。
后来,该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搭配,用来形容那些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中不顾事实、毫无根据地发表极端言论的人。这类人往往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甚至带有明显的攻击性。
二、成语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字面意思 | “大”表示程度高,“厥词”指恶言、坏话,合起来即“说出极端的坏话”。 |
| 引申义 | 指人毫无顾忌、言辞激烈地发表言论,常带有贬义。 |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批评别人说话不负责任、态度傲慢或缺乏依据。 |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带有讽刺意味。 |
三、用法举例
- 他今天在会议上大放厥词,完全没有顾及同事的感受。
- 那位主持人在节目中大放厥词,引发了网友的强烈不满。
四、总结
“大放厥词”虽然表面上看是形容人说话多,但实际上更强调的是说话的内容和态度。它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时,应保持理性与尊重,避免因情绪化而做出不当的言论。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含义,我们可以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谨慎地使用语言,避免无端指责或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