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振聋发聩什么意思】“振聋发聩”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语言或言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能够唤醒那些对现实麻木、听觉迟钝的人。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交流中也常被用来强调某种观点的深刻性和启发性。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振聋发聩”的含义,下面将从词义解析、来源背景、用法举例以及常见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词义解析
|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 振聋发聩 | zhèn lóng fā kuì | 原意是声音大得使人耳聋,后来比喻用语言或行动唤醒糊涂的人,使其清醒。 |
二、来源背景
“振聋发聩”出自清代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原臣》:“使天下之人,皆知其非,而不敢为,此则振聋发聩之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天下人都明白错误所在,不敢再犯,这就是一种唤醒人们意识的积极作用。
三、用法举例
| 句子 | 说明 |
| 他的演讲振聋发聩,让人深思。 | 表示演讲内容极具冲击力,令人警醒。 |
| 这篇文章写得振聋发聩,直指社会问题。 | 强调文章内容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启发性。 |
四、常见误区
| 误区 | 正确理解 |
| 认为“振聋发聩”只是形容声音大 | 实际上它更强调“唤醒”和“警示”的作用 |
| 误用于形容音乐或自然声响 | 应用于语言、思想、行为等具有启发意义的内容 |
总结
“振聋发聩”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声音大的词语,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表达方式。它常用于强调某句话、某个观点或某种行为对人们的启发和震撼作用。在写作或口语中恰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振聋发聩”在现代语境中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唤醒功能,而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声音大”。理解其内涵有助于我们在实际使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