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继踵国语辞典】“比肩继踵”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之弟阳处父,以兵车五百乘,从晋侯至于河,而楚人不与战。……晋侯遂入于郑,郑伯出奔于许。晋侯使子犯、先轸、胥臣、栾枝等,与楚人战于城濮,大败楚师,遂侵蔡,蔡人惧,因请降。晋侯乃命赵衰为中军将,以伐楚。”原文中,“比肩继踵”用来形容人群密集、接连不断的情形。
在现代汉语中,“比肩继踵”常用于描述人多、热闹或连续不断的场景,如集市、车站、节日庆典等,强调的是人数众多、接连不断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比肩继踵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 原意 | 形容人多,前后相接,接连不断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群密集、热闹的场景 |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 |
| 近义词 | 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
| 反义词 | 人迹罕至、寥寥无几、门可罗雀 |
二、使用示例
1. 商场开业当天,顾客比肩继踵,场面十分火爆。
2. 节日期间,景区游客比肩继踵,几乎找不到空位。
3. 这条街上的小吃摊一个接一个,真是比肩继踵。
三、常见误区
- 误用场合:有人将“比肩继踵”用于形容事物的连续性,而非人的密集状态,这是不准确的。
- 混淆近义词:虽然“比肩继踵”和“川流不息”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但前者更侧重于“人多”,后者则更强调“流动不断”。
四、文化背景与延伸
“比肩继踵”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群聚集的关注。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播缓慢的背景下,大规模的人群活动往往意味着重要的事件,如祭祀、战争、贸易等。因此,“比肩继踵”不仅是对现实的描述,也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表达人们对热闹、繁华的向往。
五、结语
“比肩继踵”作为汉语中的经典成语,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具备现代生活的适用性。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加生动地描绘周围的世界。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