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什么意思】“悲天悯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世间万物充满同情和怜悯之心,尤其是对苦难的人和事感到深切的哀痛。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悲天悯人 |
| 拼音 | bēi tiān mǐn rén |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后世引申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怀。 |
| 含义 | 对天地间的苦难感到悲伤,对人间的不幸充满怜悯,表现出一种博大的仁爱之心。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慈悲心肠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态度。 |
| 近义词 | 悯人忧国、悲天悯人、仁爱宽厚 |
| 反义词 | 冷漠无情、麻木不仁、自私自利 |
二、成语背景与延伸
“悲天悯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中对“仁”的追求。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到了孟子,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民本”理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福祉。
在古代文人中,“悲天悯人”常常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例如杜甫的诗作就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现代社会中,“悲天悯人”更多地被用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反思。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三、总结
“悲天悯人”是一个富有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成语,表达了对世间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命运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也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理解这一成语,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同理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更有温度、更有担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