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之害的八股指的是什么】“八股之害”这一说法,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规定的一种文章格式,因其结构严格、内容僵化而备受争议。许多学者和思想家批评八股文束缚了思想、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因此产生了“八股之害”的说法。
一、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广泛使用的书面表达形式,主要用于回答儒家经典的问题。它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包括:
- 破题:点明题意。
- 承题:承接题意,展开论述。
- 起讲:引入正题,开始正式议论。
- 入题:进一步深入分析问题。
- 起股:第一段,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 中股:第二段,深入阐述观点。
- 后股:第三段,继续补充论点。
- 束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这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因此得名“八股文”。
二、八股文的特点
| 特点 | 描述 |
| 结构固定 | 每篇文章必须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顺序写作 |
| 内容空洞 | 强调形式而非内容,多为模仿古人、堆砌辞藻 |
| 语言僵化 | 使用大量对仗句、四字成语,缺乏灵活性 |
| 禁锢思想 | 考生需严格按照程朱理学解释经典,限制独立思考 |
三、八股之害的表现
1. 扼杀创造力
八股文强调形式和规范,使得考生无法自由表达个人见解,导致思想僵化。
2. 脱离实际
八股文内容多为经义阐释,与现实社会问题脱节,难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助长形式主义
考试重视文章的结构和修辞,而非实际才能,造成“纸上谈兵”的现象。
4. 阻碍人才选拔
因为八股文过于注重形式,真正有才华的人可能因不善应试而被埋没。
四、历史评价
清代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曾强烈批判八股文,认为其严重阻碍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了清末,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八股文逐渐被废除,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五、总结
“八股之害”中的“八股”指的是明清科举考试中一种形式化、僵化的文章体裁——八股文。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考试标准,但其内容空洞、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了思想和人才的培养,最终被历史淘汰。
| 项目 | 内容 |
| 八股指什么 | 明清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体裁 |
| 八股特点 | 结构固定、内容空洞、语言僵化、禁锢思想 |
| 八股之害 | 扼杀创造力、脱离实际、助长形式主义、阻碍人才选拔 |
| 历史评价 | 被顾炎武、黄宗羲等批判,最终被废除 |
通过了解“八股之害”的背景与实质,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制度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改革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