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什么意思】“哀鸿遍野”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战乱或灾荒后,百姓流离失所、痛苦呻吟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哀鸿遍野 |
| 拼音 | āi hóng biàn yě |
| 出处 |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后引申为“哀鸿遍野”。 |
| 本义 | “哀鸿”指受苦的鸿雁,“遍野”指遍布田野,形容灾民四处流浪、哀声不断。 |
| 引申义 | 形容战争、灾难后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的惨状。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写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历史或文学作品中。 |
| 近义词 | 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
| 反义词 | 安居乐业、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
二、详细解析
“哀鸿遍野”最早出自《诗经》,原意是描写鸿雁在野外飞翔,象征着远离家园的漂泊。后来,人们将“哀鸿”引申为因战乱或灾害而被迫逃亡的百姓,他们像失去栖息之地的鸿雁一样,四处流浪,发出凄厉的哀鸣。
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反映了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渴望。在现代汉语中,它常被用来形容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悲惨处境,尤其在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
三、使用示例
1. 历史背景:
“历史上每当发生大规模战争,往往会出现‘哀鸿遍野’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哀声四起。”
2. 文学描写:
“小说中描绘了战乱后的村庄,‘哀鸿遍野’,满目疮痍,令人揪心。”
3. 现实比喻:
“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让整个地区陷入‘哀鸿遍野’的境地,政府紧急组织救援。”
四、结语
“哀鸿遍野”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深刻表达。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关注民生,理解历史中的苦难与希望。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