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出处介绍】“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注重节俭、避免奢侈浪费。这句话不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治国、修身、齐家的智慧总结。
一、出处背景
这句话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中。原句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意思是:纵观历史上的国家和家庭,成功是因为勤俭,失败是因为奢侈。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讽刺时政为主,语言含蓄,寓意深远。这句诗虽然简短,却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若想长久兴盛,就必须保持节俭、勤奋的作风;一旦沉溺于享乐、挥霍无度,最终只会走向衰败。
二、句子解析
| 词语 | 含义 | 说明 |
| 成 | 成功、兴盛 | 指国家或家庭的繁荣发展 |
| 由 | 由于、因为 | 表示原因 |
| 勤俭 | 勤奋和节俭 | 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
| 败 | 失败、衰败 | 指国家或家庭的没落 |
| 由 | 由于、因为 | 表示原因 |
| 奢 | 奢侈、浪费 | 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
三、现实意义
“成由勤俭败由奢”不仅是古代的警世名言,更是现代人值得深思的处世之道。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同时也伴随着消费主义泛滥、铺张浪费的现象。这句话提醒我们:
- 个人层面: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合理消费,才能实现人生目标;
- 家庭层面:勤俭持家,才能维持家庭的稳定与幸福;
- 国家层面: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过度浪费将导致资源枯竭、经济衰退。
四、延伸阅读
除了李商隐的诗句外,类似的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如:
- 《资治通鉴》中提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 《尚书》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说法。
- 孔子也曾强调:“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这些经典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与“成由勤俭败由奢”相辅相成。
五、总结
“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咏史》诗。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真理:无论古今,勤俭是成功的基础,奢侈则是失败的根源。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与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