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足而立成语的意思】“重足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范增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王默然不应。于是重足而立,不敢动。”后世多用来形容人因恐惧或紧张而不敢轻举妄动,双脚并拢站立,不敢移动。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写人在面对强权、压力或危险时的紧张状态,带有明显的心理描写色彩,强调内心的畏惧与行为上的克制。
成语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重足而立 | 
| 拼音 | chóng zú ér lì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含义 | 因恐惧或紧张而不敢轻举妄动,双脚并拢站立。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在高压、恐惧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 
| 近义词 | 胆战心惊、惶恐不安、不敢挪动 |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 | 
| 例句 | 面对上司的怒火,他吓得重足而立,一句话也不敢说。 | 
成语解析
“重足”意为双脚重叠,形容站立姿势的拘谨与紧张;“而立”则是指站立。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度紧张或害怕时的身体反应,表现出一种被动、压抑的心理状态。
在现代语境中,“重足而立”虽不常用,但在文学作品或历史题材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能够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
使用建议
- 在写作中使用该成语时,应注意上下文的逻辑性,避免生搬硬套。
- 更适合用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如面对权威、危机或突发事件时的表现。
- 可结合其他成语或词语,如“噤若寒蝉”、“手足无措”等,增强表达效果。
总之,“重足而立”虽然较为古雅,但其内涵丰富,能准确传达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值得了解和使用的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