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不前的出处】一、
“踯躅不前”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犹豫不决、徘徊不定,无法做出决定或继续前进。该词出自古代文献,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选择时的迟疑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踯躅不前”常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在困境中无法迈出关键一步,或在抉择面前犹豫不决。这一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广泛应用于现代语境中,表达对某些行为或现象的批评与反思。
以下是对“踯躅不前”出处的详细梳理与分析: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踯躅不前 |
| 拼音 | zhí zhú bù qián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原文出处 | “虽有忠臣良将,而无其佐,亦何以成其功业?今之大臣,多怀利而忘义,贪权而不顾名,故使国家多难,百姓愁苦,贤者隐退,庸者居位,忠言不用,谗佞日进,此乃国家之大患也。若欲治之,当先正其心,明其志,修其德,然后可以任贤用能,安邦定国。不然,虽有忠臣良将,亦将踯躅不前,无所适从。” |
| 含义 | 形容人犹豫不决、徘徊不前,无法做出决定或继续行动。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人在决策时的迟疑、行动上的停滞,也可用于批评社会或组织中的消极态度。 |
| 文学意义 | 反映古人对政治、道德与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体现儒家思想中对“明志”“修德”的重视。 |
三、结语
“踯躅不前”作为一句经典成语,不仅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智慧,也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坚定信念、果断行动,避免因犹豫而错失良机。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克服“踯躅不前”的心理障碍,才能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