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一、
《孟子·告子下》是《孟子》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围绕“性”与“义”的关系展开讨论。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与告子的辩论,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体现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该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论: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能。
2. 义利之辨:强调义重于利,提倡以仁义为本。
3. 修身养性:主张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道德完善。
4. 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引导人发挥内在善性。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 |
|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 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 |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这不是为了跟孩子的父母交往,也不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获得赞誉,更不是因为讨厌那声音才这样的。 |
|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人,不是人。 |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
|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人有这四种善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 |
|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有了这四种善端却说自己做不到的人,是在糟蹋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在糟蹋他的君主。 |
|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凡是具备这四种善端的人,都应该加以扩充,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涌出一样。 |
|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如果能够充分发展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发展,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
三、总结
《孟子·告子下》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并指出人应通过培养内心的善端来实现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只要加以引导和扩充,就能成就圣贤之道。
这篇文章不仅对古代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深刻启示。
如需进一步探讨《孟子》其他篇章或相关思想,欢迎继续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