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词语解释】“谪”是一个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字,常用于描述官员因过失被贬官、流放或降职的情形。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中,“谪”往往带有强烈的惩罚意味,是朝廷对官员的一种行政处分方式。本文将对“谪”字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和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
一、词语解释
词义:
“谪”原意为“责备、谴责”,后引申为“贬官、流放”。在古代文献中,“谪”多用于指帝王对臣子的处罚,如“谪居”、“谪官”等,表示因罪过而被降职或流放至边远地区。
出处:
“谪”最早见于《尚书》:“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惟不敬德,乃早坠厥命。”虽未直接使用“谪”字,但其含义与后来的“谪”相近。后在《左传》、《史记》等典籍中频繁出现。
常见搭配:
- 谪居:被贬到外地居住。
- 谪官:被贬的官员。
- 谪贬:贬官、降职。
- 谪徙:被流放、迁徙。
- 谪罚:因罪而受到的惩罚。
二、总结与表格
| 词语 | 含义 | 出处/用法 | 示例 |
| 谪 | 责备、谴责;后引申为贬官、流放 | 多见于古代典籍 | “李白因诗获罪,被谪夜郎。” |
| 谪居 | 被贬到外地居住 | 常用于文人遭遇贬谪时的描写 | “苏轼谪居黄州,写下《赤壁赋》。” |
| 谪官 | 被贬的官员 | 多用于历史记载或文学作品 | “范仲淹曾为谪官,后复起。” |
| 谪贬 | 被贬官、降职 | 表示行政处分 | “他因贪污被谪贬至边疆。” |
| 谪徙 | 被流放、迁徙 | 强调地理位置的变化 | “王安石被谪徙金陵。” |
| 谪罚 | 因罪而受的惩罚 | 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描写 | “此乃天谴,非人之谪罚。” |
三、结语
“谪”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汉字,在古代政治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行为的规范,也体现了文人面对逆境时的精神风貌。通过了解“谪”的含义与用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历史与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