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雅称是什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常被赋予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寄托。农历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亮,因此也被称为“月圆之夜”。古人对这一天有着许多诗意的称呼,这些雅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对“十五的雅称”的总结与整理:
一、十五的常见雅称
雅称名称 | 含义解释 | 出处/背景 |
望月 | 指农历十五的满月,因此时月相圆满而得名 | 《诗经》及古代诗词中常见 |
月半 | 古人将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十五为中旬,故称“月半” | 《周礼》等古籍中有记载 |
中秋 | 虽然中秋节通常指八月十五,但有时也泛指农历十五 | 《礼记·月令》中提及“仲秋之月” |
圆月 | 因此时月亮最圆,故称“圆月” | 多见于诗词、文学作品中 |
佳节 | 古人常将十五视为团圆、喜庆的日子,称为“佳节” | 如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玉盘 | 形容满月如玉盘高悬夜空,富有诗意 | 唐代诗人常用此比喻 |
八月十五 | 在某些地区或特定语境下,直接称农历十五为“八月十五” | 特别是中秋节前后 |
二、总结
“十五”作为农历中的一个重要日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被赋予了多种雅称。这些称呼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望月”、“圆月”,还是“中秋”、“月半”,都反映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通过了解这些雅称,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诗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