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讲话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地方在地名命名、更名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洋化、怪异化、重复化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地名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也对历史文化传承和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为此,各地相继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以下是对这项工作的总结与分析。
一、工作背景与意义
地名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规范地名管理,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维护文化尊严、方便群众生活。当前,部分地名存在以下问题:
- 洋化现象严重:如“加州阳光”“威尼斯花园”等名称,缺乏本土特色;
- 怪异化倾向明显:如“大王村”“小王庄”等重复或模糊命名;
- 随意更改频繁:部分地名未经科学论证即被频繁变更,造成混乱;
- 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地区、部门之间地名命名标准不一,导致管理困难。
因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各地在清理整治工作中,普遍采取了以下措施:
工作内容 | 具体做法 | 成效 |
建立工作机制 |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 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合力 |
开展摸底排查 | 对辖区内的地名进行全面梳理 | 发现并登记问题地名2000余条 |
强化宣传引导 | 通过媒体、社区等多种渠道宣传政策 | 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
规范命名程序 | 制定地名命名规则,加强审批管理 | 新增地名更加规范有序 |
推动历史地名保护 | 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进行认定和保护 | 保留了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名 |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清理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部分群众认知不足:对规范地名的意义理解不够,存在抵触情绪;
2. 基层执行力度不一: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
3. 长效机制尚未健全: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管机制,容易出现反弹;
4. 文化传承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如何在规范中保留地方特色,仍需探索。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持续推进清理整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地名管理知识,提高公众认同感;
2.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更加细化的地名命名和管理办法,确保操作有据;
3. 强化督导检查:建立定期督查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 注重文化融合:在规范地名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
5. 鼓励社会参与: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地名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五、结语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让地名回归其应有的规范与文化内涵,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