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的读音和意思】“菽”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但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出现。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了解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或某些特定语境下的表达。
一、
“菽”字读作 shū,声调为第一声。它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指豆类植物,尤其是大豆。在古代,“菽”常用来泛指各种豆类作物,如黄豆、绿豆等。在一些古文中,“菽”也象征着食物或粮食,有时还带有平民生活的意味。
由于“菽”字较为生僻,在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历史、农业等专业领域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菽 |
拼音 | shū |
声调 | 第一声(阴平) |
部首 | 艹(草字头) |
结构 | 上下结构 |
本义 | 豆类植物,如大豆、绿豆等 |
引申义 | 食物、粮食;象征平民生活 |
使用场景 | 古文、农业、历史研究等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 |
同义词 | 豆、豆类、谷物等 |
例句 | “民以食为天,菽粟为先。” |
三、扩展说明
在《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中,“菽”常作为粮食的代表出现,体现出古人对基本生存资料的重视。例如,《论语·雍也》中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里的“饭疏食”即指吃粗粮,与“菽”有相通之处。
此外,“菽”在一些地方方言中仍有使用,尤其是在描述农作物时,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意义。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菽”虽不常见,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对于学习古文、研究农业或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掌握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是有一定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