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十一五”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实施的重要发展战略。该规划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制定的,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规划的核心目标是:
-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推动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 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主要
“十一五”规划涵盖了多个重点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等。以下是主要方面的概括:
领域 | 主要内容 |
经济发展 |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 |
科技创新 |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
资源环境 |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
社会事业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 |
区域协调发展 | 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
改革开放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
以人为本 | 关注民生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 |
三、重点任务
1. 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提升服务业比重。
2. 加强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科研成果转化。
3. 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
4. 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制度,解决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问题。
5. 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6.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四、成果与影响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后续“十二五”乃至“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这一时期的政策引导和实践探索,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