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解释】“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是出自《礼记·大学》中的一句经典名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修养与道德追求的核心理念。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行为上应有羞耻之心,同时追求最高的善德境界。
一、
“行己有耻”意指一个人在行动时应有自我约束的能力,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并对错误的行为感到羞愧。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是修身的基础。
“止于至善”则是指人应不断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达到完美的善行。它不仅是个人的目标,也是社会的理想状态。
两者结合,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过程:从知耻到行善,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二、表格形式展示
概念 | 含义 | 内涵理解 |
行己有耻 | 人在行为上要有羞耻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 强调道德自律和自我反省,是修身的起点 |
止于至善 | 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达到完美无缺的善行 | 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体现儒家理想人格的追求 |
二者关系 | “行己有耻”是基础,“止于至善”是目标 | 由内而外,由知耻到行善,层层递进 |
现实意义 | 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道德指引,鼓励人们自省、自律、向善 | 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三、结语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修身之道,也对当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有所敬畏,有所坚持;在追求人生价值时,要不断向善,不断完善自我。这种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是值得传承和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