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泻千里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奔腾直下,也比喻事情发展迅速、势头不可阻挡。这个成语在文学、日常交流中都较为常见,具有丰富的引申义。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一泻千里 | 原意指水流急速奔流,从高处直下,气势磅礴;后引申为事物发展迅速、势不可挡,或情绪、感情等强烈而迅速地表达出来。 |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虽未直接使用“一泻千里”,但其意境相近。后世多用于描写水流或情感的奔放。 |
用法 | 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象、情感状态或事情的发展趋势。 |
示例 | “他的才华一泻千里,让人惊叹不已。” “河水一泻千里,冲向远方。”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一往无前、势如破竹、奔流不息 |
反义词 | 举步维艰、缓慢前行、停滞不前 |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问题 | 说明 |
误用场景 | 有些人将“一泻千里”用于形容负面情绪,如“他情绪一泻千里”,其实更合适的说法是“情绪失控”或“情绪爆发”。 |
注意事项 | 此成语偏正面或中性,强调速度和力量,不宜用于形容消极或混乱的状态。 |
五、总结
“一泻千里”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可以描绘自然界的壮丽景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才情、情感或事件发展的迅猛态势。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