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事无补是什么意思】“于事无补”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某种行为或措施在事情发生后,无法起到任何实际的补救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徒劳无功。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后补救”的无效性,通常带有消极、无奈的情绪色彩。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于事无补 | 指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采取的措施或行动没有起到任何帮助或补救的作用,结果毫无意义。 |
二、成语来源与用法
- 出处: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虽欲无战,其可得乎?于事无补。”
- 用法:多用于批评某些人或机构在问题发生后才做出反应,但为时已晚,无法改变现状。
- 感情色彩:中性偏贬义,表示对无效措施的无奈或不满。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无济于事、收效甚微、徒劳无功 |
反义词 | 事半功倍、立竿见影、行之有效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失误后补救 | “项目已经失败了,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 |
家庭矛盾后解决 | “他离婚后才想起关心孩子,这于事无补。” |
政策调整迟缓 | “政策出台太晚,对于经济危机来说,于事无补。” |
五、总结
“于事无补”强调的是“事后补救”的无效性,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提前预防,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后才去弥补。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事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表达,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