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是(、)o】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更为精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它突破了传统成本核算中以产品或部门为核算对象的局限性,将成本归集到“作业”这一更细粒度的单位上。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或部门,而是围绕企业内部的各项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分配与核算。
一、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理念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在于识别和分析企业内部的作业流程,并根据这些作业的资源消耗情况,将间接成本合理地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是什么?
在作业成本法中,核算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核算对象 | 说明 |
作业活动 | 是指企业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具体操作,如材料搬运、设备调试、质量检验等。 |
成本动因 | 是指导致作业成本发生的原因或驱动因素,如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订单数量等。 |
产品或服务 | 最终接受作业成果的对象,通过作业成本的分配,可以准确计算出每个产品的实际成本。 |
作业中心 | 是由相似作业组成的集合,用于集中管理与核算相关作业的成本。 |
三、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比较维度 | 传统成本法 | 作业成本法 |
核算对象 | 以产品或部门为主 | 以作业活动为核心 |
成本分配方式 | 采用单一的分配基础(如直接人工工时) | 依据多个成本动因进行多维分配 |
成本精度 | 相对粗略 | 更加精确和合理 |
适用场景 | 产品种类少、工艺简单 | 产品种类多、工艺复杂、间接成本高 |
四、总结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或“部门”,而是聚焦于作业活动,通过识别和分析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实现对成本的精准核算。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可靠性,也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是:作业活动、成本动因、产品或服务、作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