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故事以及含义简短】“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一句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非常谨慎,严格遵守规矩,不敢越界或冒犯权威。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下面将从故事内容和含义两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故事内容
“不敢越雷池一步”最早出自《晋书·王敦传》。故事讲的是东晋时期,权臣王敦起兵反叛朝廷,意图篡夺皇位。当时,大臣温峤(字茂伦)是支持朝廷的一方。他得知王敦起兵后,立即率军前往京都,准备讨伐王敦。
然而,当温峤到达雷池时,他并没有继续前进,而是选择驻扎在雷池边,不再向前推进。有人问他为何不继续前行,他回答说:“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是,他不敢越过雷池,因为那是朝廷的边界,一旦越界,就可能被视为叛乱者。
温峤的这一举动,表面上看是胆怯,实则是一种谨慎和对皇权的尊重。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等待时机,最终帮助朝廷平定了叛乱。
二、成语含义
“不敢越雷池一步”现在常用来比喻:
- 做事小心谨慎,不敢越出界限
- 对权威或规定极度敬畏
- 因害怕后果而不敢轻举妄动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守规矩、不越界的态度,但也隐含了一定的保守性和被动性。
三、总结与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不敢越雷池一步 |
| 出处 | 《晋书·王敦传》 |
| 故事背景 | 晋朝时期,温峤因担心越界被视作叛乱,驻守雷池而不进 |
| 原意 | 表示不敢越出界限,对皇权保持敬畏 |
| 现代含义 | 形容做事谨慎,不敢越规;也指因畏惧而不敢行动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权威或规则时的克制态度 |
| 适用对象 | 适用于个人、组织或国家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选择 |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秩序和规则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在权力面前的谨慎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行事时要懂得分寸,尊重制度与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