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头地的典故】“出人头地”是一个常用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事业或学业上取得卓越成就,超越众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的故事,背后有着一段真实的历史背景。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苏轼的才子,才华横溢,年少成名。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欧阳修认为苏轼的文章有“出人头地”的潜力,因此对他寄予厚望。后来,苏轼果然成为一代文豪,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出人头地”原意是指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比别人高出一头,后引申为在各方面都优于他人,具有杰出的表现。
典故总结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出人头地 |
| 出处 | 《宋史·苏轼传》 |
| 原意 | 比别人高出一头,比喻超出众人 |
| 引申义 | 比别人更优秀,取得显著成就 |
| 相关人物 | 苏轼、欧阳修 |
| 背景故事 | 苏轼因文章出色被欧阳修称赞“出人头地”,后成为文坛巨匠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某人在某一领域表现突出,超越他人 |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卓越成就的推崇。成语“出人头地”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