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为两榜出身的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两榜出身"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称谓,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中同时通过了乡试和会试的考生。这一称号不仅象征着考生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也意味着其有资格参加最终的殿试,进而可能成为进士。
一、什么是“两榜出身”?
“两榜”一词源于古代科举考试的两个重要阶段:乡试(省级考试)和会试(中央考试)。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而通过会试的考生则被称为“贡士”。只有同时通过这两场考试的人,才被称为“两榜出身”。
需要注意的是,“两榜出身”并不等同于“进士”。因为最终还要通过殿试,才能被正式授予进士的身份。因此,“两榜出身”是介于“举人”与“进士”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
二、两榜出身的意义
1. 学术能力的体现
能够连续通过乡试和会试,说明考生在文学、经义、策论等方面都有扎实的基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2. 仕途的重要起点
两榜出身者通常可以进入朝廷任职,尤其是通过殿试后成为进士,便有机会担任地方官或中央官员。
3. 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两榜出身者往往受到尊重,被视为“士人阶层”的代表人物。
三、两榜出身者的身份对照表
| 考试名称 | 考试级别 | 考生称谓 | 是否为“两榜出身” | 备注 |
| 乡试 | 省级 | 举人 | 否 | 仅通过乡试 |
| 会试 | 中央 | 贡士 | 是(若同时通过乡试) | 需同时通过乡试 |
| 殿试 | 皇帝主持 | 进士 | 是(若通过殿试) | 最终确定身份 |
四、历史上的典型例子
- 唐宋时期:许多著名文人如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均是通过乡试、会试,最终成为进士。
- 明清时期:两榜出身者更为常见,尤其是通过会试后,再参加殿试,成为进士的路径更加清晰。
五、总结
“称为两榜出身的是”指的就是那些同时通过乡试和会试的考生。他们不仅是科举制度中的佼佼者,也是当时社会中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群体。虽然“两榜出身”不等于“进士”,但它是通往更高功名的重要一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通过了解“两榜出身”的含义与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