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著作等身是什么意思】“著作等身”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术、文学或艺术领域有极高的成就,作品数量多且质量高。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勤奋与才华,也反映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一、成语解释
出处:
“著作等身”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著书满家,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后来逐渐演变为“著作等身”,成为形容学者或作家作品丰富、成就显著的常用语。
释义:
指一个人所写的著作(如书籍、文章等)的数量多到可以与自身身高相等,比喻其作品非常多,具有很高的学术或文学价值。
用法:
常用于赞美某位学者、作家或艺术家,强调其创作成果丰硕,成就非凡。
二、总结与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著作等身 |
| 拼音 | zhù zuò děng shēn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释义 | 形容著作数量多,成就高 |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学者、作家、艺术家 |
| 近义词 | 著作等身、著作等身、文采斐然 |
| 反义词 | 无名小卒、默默无闻、少产寡作 |
| 使用场景 | 学术界、文学界、文化评论中 |
三、延伸理解
“著作等身”不仅仅是指作品数量多,更重要的是强调这些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一个真正“著作等身”的人,往往在某一领域有开创性贡献,其作品被广泛阅读、引用甚至影响社会思潮。
例如,像鲁迅、巴金、钱钟书等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思想深刻、语言精炼,堪称“著作等身”的典范。
四、结语
“著作等身”是中华文化中对知识创造者的高度赞誉,它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辛勤付出,也象征着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做到“著作等身”的人,更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