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死且不避】一、
“臣死且不避”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羽的劝谏,原文为:“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羽不听,范增怒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其为王左迁矣。”遂辞去,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这句话“臣死且不避”,表达了范增在面对项羽不听忠言时的决心和悲愤。他愿意为国家大事付出生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只为劝谏项羽改正错误,避免更大的灾难。
从历史角度来看,“臣死且不避”不仅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忠诚与担当,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与复杂。它不仅是范增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权力结构和道德责任的深刻反思。
二、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原文 | “臣死且不避” |
| 出现背景 | 范增劝谏项羽,但项羽不听,范增愤怒离席 |
| 含义 | 表达忠臣愿为国捐躯的决心 |
| 情感色彩 | 悲愤、坚定、忠诚 |
| 历史意义 | 反映了古代士人的责任感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表达忠心与无畏精神的典故 |
| 适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为正义或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
三、结语
“臣死且不避”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道德力量。它不仅是范增个人信念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精神的缩影。在今天,这一句话依然能引发人们对忠诚、责任与牺牲精神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