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怎么读什么意思】“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常出现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或文化背景。以下是对“俎”的详细解析。
一、
“俎”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常指祭祀时用来放置祭品的礼器,也用于表示对祖先的敬意。此外,在某些语境中,“俎”也可引申为“杀戮”或“处置”的意思。
该字读音为 zǔ,声调为第三声。其结构为左右结构,由“月”和“且”组成,属于会意字,形象地表达了与肉食相关的意义。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汉字 | 俎 |
| 拼音 | zǔ |
| 声调 | 第三声(上声) |
| 部首 | 月 |
| 结构 | 左右结构 |
| 笔画 | 8画 |
| 本义 | 祭祀时放置祭品的礼器 |
| 引申义 | 杀戮、处置;象征权力 |
| 使用场景 | 古代礼仪、文学作品、历史典故 |
| 常见词语 | 俎豆、俎上、庖厨之宰 |
| 举例 | “俎”在《左传》中常出现,如“以俎豆之事为重”。 |
三、延伸说明
在古代,“俎”不仅是祭祀用品,也常与“鼎”并用,象征国家社稷。如“钟鸣鼎食”一词,就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华,其中“鼎”和“俎”都是重要的饮食器具。
此外,在成语“人肉俎”中,“俎”则带有血腥意味,形容被杀之人如同放在砧板上的肉。这种用法多见于古籍或文学描写中,具有较强的象征性。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俎”虽不常见,但其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学习古文或研究古代礼仪时,掌握这一字的读音和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