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的意思是什么】“致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常用于描述官员退休或辞官归隐的行为。在古代社会中,官员在年老或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任职时,会向朝廷提出请求,正式卸下官职,回归乡里或隐居生活。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对老年官员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功成身退”的文化观念。
一、什么是“致仕”?
“致仕”源自《礼记·曲礼》中的“大夫七十而致仕”,意思是“官员到七十岁就应当辞去官职,返回家乡”。这一制度在汉代以后逐渐成为一种规范,尤其在唐宋时期较为盛行。官员在致仕后,通常会获得一定的待遇,如俸禄、封号等,以示朝廷对其贡献的认可。
二、致仕的意义与特点
| 特点 | 内容说明 |
| 官员退休制度 | 致仕是古代官员退休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强调“功成身退”。 |
| 年龄限制 | 传统上多为70岁左右,但也有因病、因政见不合等原因提前致仕的情况。 |
| 礼仪性较强 | 致仕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仪式和官方认可,体现对官员的尊重。 |
| 保留部分权益 | 致仕官员通常仍享有一定待遇,如俸禄、封号等,地位不低。 |
| 文化象征 | 代表古代士人“退隐”的理想,与“进退有度”的儒家思想相契合。 |
三、致仕与现代“退休”的异同
| 对比项 | 致仕 | 现代退休 |
| 时间背景 | 古代社会 | 现代社会 |
| 制度性质 | 官员退休制度 | 法定退休制度 |
| 适用对象 | 官员为主 | 所有劳动者 |
| 身份转变 | 从公职人员转为平民 | 从职业角色转为非职业状态 |
| 社会意义 | 强调道德与礼仪 | 强调法律与公平 |
四、历史上的典型例子
- 范仲淹:晚年主动请辞,归隐山林,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
- 苏轼:多次因政治原因被贬,最终选择归隐,留下大量诗词作品。
- 陆游:晚年虽有志报国,但因年迈致仕,归隐故里,写下大量爱国诗篇。
五、总结
“致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官员退休制度,不仅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长者、贤者的尊重,以及对“功成身退”的理想追求。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沿用“致仕”这一说法,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尊重老人、重视品德、注重人生阶段的过渡——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