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太息以掩涕兮出自哪儿并翻译】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名句,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中。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其字面意思是“长长地叹息,用手遮住眼泪”,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出处与含义,以下将从出处、作者、背景及翻译等方面进行简要说明,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原文 | 长太息以掩涕兮 |
| 出处 | 《楚辞·离骚》 |
| 作者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
| 背景 | 表达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百姓受苦的忧愤之情,以及自身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慨 |
| 字面意思 | 长长地叹息,用手遮住眼泪 |
| 深层含义 | 表达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哀痛 |
| 翻译 | 我长长地叹息,用衣袖遮住泪水 |
三、内容补充说明
“长太息以掩涕兮”是屈原在《离骚》中抒发情感的重要句子之一。整篇《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对楚国政治的不满、对理想的坚持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或是在面对不公时的无奈与痛苦。它不仅是文学语言的典范,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四、结语
“长太息以掩涕兮”出自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极具感染力的句子之一。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诗人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厚意。通过对其出处和翻译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一经典诗句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