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实验提出。它描述的是一种个体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无法控制的情境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使有机会改变现状,也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从而放弃努力。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对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和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
一、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反复遭遇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产生的无力感和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它源于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低估和对环境控制的丧失。常见的表现包括缺乏动力、回避挑战、情绪低落等。该现象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导致长期的行为退缩。
习得性无助并非不可改变,通过认知调整、积极反馈和外部支持,个体可以逐步恢复自我效能感,重新建立对生活的掌控力。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个体在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形成的无能为力、放弃努力的心理状态。 |
提出者 |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67年 |
核心机制 | 个体在重复失败中形成“结果与自身无关”的信念,进而失去尝试的动力。 |
常见表现 | 1. 对挑战缺乏兴趣 2. 情绪低落 3. 自我否定 4. 回避失败情境 5. 依赖他人决策 |
形成原因 | 1. 长期失败经历 2. 缺乏有效反馈 3. 过度保护或批评环境 4. 社会比较压力 |
影响范围 | 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 |
改善方法 | 1. 认知行为疗法 2. 设定小目标并给予成功体验 3. 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 4. 寻求社会支持 |
与乐观主义的关系 | 乐观者更少出现习得性无助,因为其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暂时因素而非自身能力。 |
三、结语
习得性无助虽然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但它是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和行为训练加以改善的。了解这一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识别自身的心理困境,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身边的人走出无助的阴影,重拾自信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