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知识 > 精选知识 >

支离疏的汉语大词典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支离疏的汉语大词典,这个怎么解决啊?求快回!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23:11:31

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看似普通,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沉淀。而“支离疏”这一词语,便是其中颇具深意的一个例子。它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形象、一种象征,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还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支离疏”最早见于《庄子·德充符》篇,原文为:“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上出,指天,掌地,背戾,目视,臂曲。”这段描述描绘了一个身体残缺但精神超然的人物形象。他虽然形体不全,却因内心的豁达与智慧,反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自由与境界。庄子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对“全”的重新理解——真正的完整,不在于外在的完美,而在于内在的充实与超越。

从字面来看,“支离”意为分散、破碎,而“疏”则有稀疏、疏远之意。合起来,“支离疏”可以理解为一个身体残缺、形态不整的人。但在庄子的笔下,这种“支离”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种思想影响深远,后世文人常以“支离疏”来比喻那些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的人。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支离疏”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被用来形容那些不拘一格、特立独行之士。例如,在唐宋诗词中,有时会借“支离疏”来形容隐士、高人或不得志的文人,表达他们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安宁的态度。

至于“支离疏”是否应被收录进《汉语大词典》,这本身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个词具有明确的出处和特定的含义,理应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员。然而,由于其使用频率较低,且多出现在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不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意义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支离疏”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文化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完满的同时,也要重视内在的丰盈;在面对不完美的现实时,也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自由。正如庄子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或许,这才是“支离疏”最深刻的内涵所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